2006年3月16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阳光使者”改变问题孩子的一生
杭州上城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很有一套
本报记者 陈晓青 通讯员 范丹

  本报讯  以前的小伟,整天躲在房间里,不和任何人打交道,有一次用榔头、锤子硬生生地把父亲的自行车拧成了“麻花”;如今的小伟,性格逐渐开朗,会尝试着和父母沟通。化解这个问题孩子心中坚冰的,是杭州市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站的“阳光使者”。
  2003年,团中央在杭州市上城区西牌楼社区设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试点。3年来,该区综治委创建了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新模式。如今,该区又制定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3年规划。
  去年3月,该区对16-25周岁的闲散(无学无业)、流动(进城务工青年、流浪儿童)、困难(家庭贫困、残疾)、罪错(在押、归正)、潜在问题青少年等5类特殊群体进行帮扶。帮扶志愿者有个好听的名字:“阳光使者”。
  “我儿子在‘阳光使者’的帮助下,变化太神奇了!”家住大学路新村的王女士激动地说。原来她19岁的儿子小强痴迷网络,没日没夜地上网,父母想尽了办法都没用。“阳光使者”邱芳妍接手后,从建立信任关系入手,打开小强心灵的窗户,第一天晚上小强就准时睡觉了,并渐渐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去年4月29日,是杭州市某重点中学学生小林终身难忘的一天。小林多次盗窃同学的手机,上城检察院的检察官分析了小林的作案动机等之后,深感起诉并非是最好方式,对他做出了相对不起诉决定。同时,公诉科青少年维权岗的检察官们制定了细致的跟踪帮教计划,与小林所在的学校联手,帮助小林走上正途。小林面对检察院给予的珍贵的挽救机会,感激地说:“现在我懂事多了……法律是一面镜子,我拿着它,经常对照、时刻提醒,违法的事再也不做了。”